
如何让非洲朋友了解真实的中国?这个问题恐怕是很多在非华人难于回答,而又时时面对的问题。西方视角往往对中国带有偏见,而中国自己的视角又基于很多特殊的文化基础,而难于为非洲朋友理解。
从事非洲电影研究的浙江师范大学非洲影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勇博士,与索马里学者和丹·奥斯曼·阿布迪女士(中文名和丹)联合执导,历时两年,对八位具有代表性的非洲人进行了跟踪拍摄,另辟蹊径,让八位身在中国的非洲朋友,用自己的经历,讲述自己的中国故事和中国情结。
这就是首部由中非联合导演制作、关于非洲人在中国生活、学习和工作的纪录片《我从非洲来》(AfricansIn Yiwu)的缘起。
目前,中央电视台已经计划播出这部纪录片。
在日前的桑给巴尔国际电影节上,《我从非洲来》进行首映,获得高度评价。
苟皓东公参表示,中非文化交流与合作有着悠久的历史,以《我从非洲来》进一步为中非之间的民心相通做出了重要贡献,既丰富了非洲人民的文化生活,也增进了非洲人民对中国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了解,特别是以小人物叙事方式,并且没有中国人解说,纯粹讲述非洲人故事的叙事方式,拉近了与非洲观众的距离。
北京大学陈旭光教授认为:“整体来说,这部片子呈现出来了一种展现在中非交往中的文化生活冲突,这种冲突是具有一定的文化普适性的。”
索马里导演和丹说:“事实上,中非之间的人民交往已经相当紧密了,但是就当前的影视作品题材来看,极少有涉及到这个领域的,我作为一个在中国生活了近10年的非洲人,特别希望能够将我在中国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7月24日,张勇博士与苟皓东公参等使馆人员带着这部纪录片,一道前往坦国家电视台进行拜访。台长阿约卜亲自审片,并对到访的工作人员表示,这部纪录片视角独特、故事精彩,是坦民众了解中国、感受中国的绝佳题材。阿约卜台长表示,坦国家电视台将通过TBC向全国播放这部纪录片。
与坦国家电视台台长一起观看纪录片
7月28日,坦桑尼亚国家电视台对纪录片的坦桑尼亚男主角约瑟夫进行了采访,作为播出的“预告片”。张勇博士还计划对该片进一步完善,希望在TBC放映时能使用斯语配音。
当天,中国驻坦使馆组织使馆人员、中资企业代表和孔子学院师生一起,观看了这部纪录片,并邀请包括张勇博士在内的主创人员与大家进行交流。
刚刚而立的张勇博士向观众们讲述了许多拍摄过程中的细节和用心之处。张博士提到,为了拍好一个角色,他们需要在前期对这个人物进行大量全面细致的采访工作,并用很长的时间对人物生活进行跟踪拍摄,力图还原其最真实的一面。
张勇博士强调,纪录片中没有任何一个镜头是“演”出来的,也没有任何一句话是“背”出来,全都是这些人物所知所感,真人真事,也只有这样这些平凡的生活点滴,才能真正打动人。
而记者在观影过程中最大的感受也是真实。没有对义乌乃至中国的现实状况进行粉饰,每个人小人物背后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中国社会的一些问题在他们身上也有相应的体现。但是,片中所有在中国生活的非洲朋友,都能展现出积极向上的面貌和对未来的向往,这也是大部分中国人的精神和生活状态。
张勇博士对纪录片进行介绍
交流过程中,大家最关注的还是中非的文化差异问题。既有关于拍摄过程本身的问题,也有对片中人物的问题。例如,娶了一位中国姑娘的片中坦桑男主角约瑟夫,就被问及了很多中非文化差异在婚姻、家庭生活中呈现出的问题。
尽管观影感受不尽相同,但在场观众一致认为该片独特的视角和小人物叙事的方式别具一格。苟皓东公参和高炜参赞也勉励张勇博士和他的团队继续努力,为中非文化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
记者 | 沈铖贤
责编 | 夏玲